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更多文艺色彩
2025-01-07 09:34:14? ?来源:光明日报 责任编辑:蔡秀明 我来说两句 |
【文化评析】赋予城市公共空间更多文艺色彩 近日,北京CBD的一家影城策划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艺术展。在为期三个月的展览期间,电影观众可以利用等待开场或者观看电影之后的闲暇时间,欣赏知名艺术家的70余件艺术作品。由此,这家电影院除了观看电影这一传统功能,还具备了艺术参观功能。 “影城里的艺术展”,为城市公共空间赋予了美术馆、艺术馆、博物馆等所具备的文化功能,使其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类似这样的创举,在城市生活中正日益普遍。 比如,城市地铁拥有四通八达的网络、遍布城区的站点和庞大的客流量。相应地,除了公共交通这一基本功能之外,地铁空间还成为重要的公共文化空间——在成都地铁孵化园站,市民乘客可以看到不少雕塑名家的优秀作品;在长春轨道交通6号线,沿途站点的文艺展览由专门的团队负责策划、布置;在轨道交通全网络运营里程接近900公里的上海,轨交站点、通道、车厢内外,都有绘画、壁画、雕塑等布展,共同打造出一条条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长廊”。它们丰富了城市的公共文化生活,潜移默化地提升了市民乘客的文化素质。 文化艺术的花朵,还可以在人们意想不到的角落里绽放。在上海市区一处有待开发的里弄旧改基地,原本灰秃秃的围墙上,被艺术家们绘满风格各异的墙画。它们或展现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或描绘石库门老弄堂里的人间烟火,或讲述上海重要的历史文化事件。这些精彩的墙画不但吸引着本地居民驻足品味,还成为游客慕名“打卡”“必游”之所。 除了这些随处可见的生活场景之外,从文化场馆的专业定义里,也不难发现文化艺术和日常生活互相渗透、深度融合的趋势。早在2022年8月,国际博物馆协会就对博物馆的定义进行了修订。在新的定义中,博物馆不仅是文化窗口和社会纽带,还承载着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并更强调社区参与和可持续发展性。 文化使命和社会责任,要求文化场馆敞开大门、跨越围墙,使其精神理念和文化活动延伸到更多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日常生活之中;广泛的社区参与,则是文博、文化事业壮大繁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源头活水。 让城市公共空间承载更多文化艺术功能,这种理念和趋势还获得了城市建设规划层面的自觉呼应。例如,北京市就明确提出全面提升博物馆与城市的融合发展,打造“博物馆之城”。其中,建设“全域活态博物馆”“重点文博区”,以及培育“类博物馆”、探索“类博物馆”开放管理模式的目标和理念,都将大大强化城市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功能,提升其文化艺术价值,使人们对未来“文化生活化、生活文化化”的愿景充满憧憬和想象。北京市文物局2023年公布的《北京博物馆之城建设发展规划(2023-2035)》,更是为这种愿景提供了时间表——到2030年,北京基本形成“全域活态博物馆”格局,实现博物馆与城市发展的深度融合。 (作者:封寿炎,系媒体评论员) |
相关阅读:
打印 | 收藏 | 发给好友 【字号 大 中 小】 |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移动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证号:131057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闽)字第085号
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 (署)网出证(闽)字第018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闽B2-20100029 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闽)-经营性-2015-0001
福建日报报业集团拥有东南网采编人员所创作作品之版权,未经报业集团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传播
职业道德监督、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91-87095403(工作日9:00-12:00、15:00-18:00) 举报邮箱:jubao@jjjtsb.com 篮球比分直播:新闻道德委举报电话:0591-87275327